完美与强迫
发布日期:2019-11-13 05:19:32
完美与强迫
大多数强迫症的人格基础是追求完美,所以强迫的人做事会很认真,而且是自觉地认真去做。认真而细致的人应该是被欢迎的,但大多数情况下,他和家人都会很烦恼,甚至痛苦。
“为什么我会这么痛苦”,他们大多会这样问我。
“世界上有没有完美”,我会问他。
“应该没有吧”,答案大多是一致的。
“如果你去追求一样世界上根本就没有,你也根本得不到的东西,你会不会痛苦”,这就是我的答案。
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到100%,但实际上即使90%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。做到八成,可能付出的是10分。但要做到九成,就需要20分。所以,强迫的人基本也是效率低下的,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剩下的20%。即使完成了19%,剩下的1%也会让他惴惴不安,甚至否定已经完成的99%。
也就是说,完美者不放过任何瑕疵,瑕疵会让他痛苦。所以,他表现的对自己和亲近的人要求很高,甚至挑剔。但他会对其他的人很宽容,而且特别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看法。
实际上,是完美者害怕犯错误,害怕被伤害,害怕被否定。因此,会把一点点的小瑕疵放大无数倍,而忽略了整体的价值。所以表现出来的,就是难以选择,犹豫不决。总是想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,于是就会在多个答案中矛盾,挣扎。当然完美的答案会很好,可惜的是生活中没有完美的答案。每个答案都会有瑕疵,如果因为瑕疵而否定,那么就永远没有答案。结果,注定就是痛苦。
向左或向右都有路走,如果既不能向左也不能向右,那么只能站在那里不动。可是生活不会允许你站在那里不动,于是有的人就会不停的向左向左,即使想要控制也控制不住了,这就是强迫。被某种驱动力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自己无法控制。就像强迫洗手的人,不是他想要去那样不停地洗的,他知道那是没有意义的,但已经无法控制,这是很痛苦的。
一个女患者,早上起来吃完饭,上完厕所,就开始洗手,洗到中午,吃过午饭继续洗,要洗到晚上。不是用香皂或洗手液,是用巴氏消毒液,手洗的都不像样了。可能别人无法理解,但她是很痛苦的,她是不想再这样洗下去的。
一个大学生,买了一个心爱的杯子。杯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沾上了一点点油漆,于是就用刀子去刮,结果痕迹更明显了。后来就会总去看那个杯子和那个划痕,对自己的做法很是自责,甚至想要扔掉杯子但又舍不得,也很痛苦。
如果我们对待身边的人,就像这个大学生对待自己的杯子,那么我们和对方都会很痛苦。杯子不会说话,但它也会很痛苦。
所以,强迫大多会传承。有专家认为是遗传,我个人更认为是习得的。一个孩子被不断地挑剔,批评,甚至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被惩罚。他就会像那个杯子一样总担心被厌恶,被扔掉。于是他会更多关心大人的眼色,努力地做的更好,不停的挑剔自己,以避免犯错误。然而,一个人总是要成长,总是要寻求自我和独立,这个过程是通过对抗来实现的。当对权威的对抗被某种原因压制住的时候,对抗就会转向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或思维。于是就会出现强迫。强迫自己去改变自身某些自认为是瑕疵的习惯,最后反而被这种习惯所强迫不断地去做。
也有不同的过程。一个男咨客,一直是豁达的,随意的,对自己和别人要求并不高,家人也从没有对他要求过高。但到了一个关系复杂的新单位后,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得罪了一些人。于是,他开始学习小心细致的生活。对于遇到的每件事情,都要仔细的分析,甚至睡觉前都要把当天的事情都重新考虑一番。他开始害怕犯错误,开始挑剔自己,开始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。最后,他也出现了强迫症状。
可以去追求完美,但需要的是接近完美。如果你一定要得到完美,那么就离强迫不远了。
完美是社会的需要,而不是个体的需要。如果你一定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去追求完美,那么就离痛苦不远了。
大多数强迫症的人格基础是追求完美,所以强迫的人做事会很认真,而且是自觉地认真去做。认真而细致的人应该是被欢迎的,但大多数情况下,他和家人都会很烦恼,甚至痛苦。
“为什么我会这么痛苦”,他们大多会这样问我。
“世界上有没有完美”,我会问他。
“应该没有吧”,答案大多是一致的。
“如果你去追求一样世界上根本就没有,你也根本得不到的东西,你会不会痛苦”,这就是我的答案。
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到100%,但实际上即使90%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。做到八成,可能付出的是10分。但要做到九成,就需要20分。所以,强迫的人基本也是效率低下的,因为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剩下的20%。即使完成了19%,剩下的1%也会让他惴惴不安,甚至否定已经完成的99%。
也就是说,完美者不放过任何瑕疵,瑕疵会让他痛苦。所以,他表现的对自己和亲近的人要求很高,甚至挑剔。但他会对其他的人很宽容,而且特别关注他人的评价和看法。
实际上,是完美者害怕犯错误,害怕被伤害,害怕被否定。因此,会把一点点的小瑕疵放大无数倍,而忽略了整体的价值。所以表现出来的,就是难以选择,犹豫不决。总是想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,于是就会在多个答案中矛盾,挣扎。当然完美的答案会很好,可惜的是生活中没有完美的答案。每个答案都会有瑕疵,如果因为瑕疵而否定,那么就永远没有答案。结果,注定就是痛苦。
向左或向右都有路走,如果既不能向左也不能向右,那么只能站在那里不动。可是生活不会允许你站在那里不动,于是有的人就会不停的向左向左,即使想要控制也控制不住了,这就是强迫。被某种驱动力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,自己无法控制。就像强迫洗手的人,不是他想要去那样不停地洗的,他知道那是没有意义的,但已经无法控制,这是很痛苦的。
一个女患者,早上起来吃完饭,上完厕所,就开始洗手,洗到中午,吃过午饭继续洗,要洗到晚上。不是用香皂或洗手液,是用巴氏消毒液,手洗的都不像样了。可能别人无法理解,但她是很痛苦的,她是不想再这样洗下去的。
一个大学生,买了一个心爱的杯子。杯子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沾上了一点点油漆,于是就用刀子去刮,结果痕迹更明显了。后来就会总去看那个杯子和那个划痕,对自己的做法很是自责,甚至想要扔掉杯子但又舍不得,也很痛苦。
如果我们对待身边的人,就像这个大学生对待自己的杯子,那么我们和对方都会很痛苦。杯子不会说话,但它也会很痛苦。
所以,强迫大多会传承。有专家认为是遗传,我个人更认为是习得的。一个孩子被不断地挑剔,批评,甚至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被惩罚。他就会像那个杯子一样总担心被厌恶,被扔掉。于是他会更多关心大人的眼色,努力地做的更好,不停的挑剔自己,以避免犯错误。然而,一个人总是要成长,总是要寻求自我和独立,这个过程是通过对抗来实现的。当对权威的对抗被某种原因压制住的时候,对抗就会转向到自己的某些行为或思维。于是就会出现强迫。强迫自己去改变自身某些自认为是瑕疵的习惯,最后反而被这种习惯所强迫不断地去做。
也有不同的过程。一个男咨客,一直是豁达的,随意的,对自己和别人要求并不高,家人也从没有对他要求过高。但到了一个关系复杂的新单位后,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得罪了一些人。于是,他开始学习小心细致的生活。对于遇到的每件事情,都要仔细的分析,甚至睡觉前都要把当天的事情都重新考虑一番。他开始害怕犯错误,开始挑剔自己,开始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。最后,他也出现了强迫症状。
可以去追求完美,但需要的是接近完美。如果你一定要得到完美,那么就离强迫不远了。
完美是社会的需要,而不是个体的需要。如果你一定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去追求完美,那么就离痛苦不远了。